公元263年,司马昭果断制定了伐蜀的战略计划,虽然曹魏集团内部还有许多人反对此举,但最终,司马昭仍然决定派遣邓艾从狄道进攻蜀汉,同时牵制姜维的行动。而为了进一步削弱蜀汉的防御,司马昭命令诸葛绪走祁山道路,逼近武街地区,意图切断姜维的退路。与此同时,钟会则负责率领大军,直接向汉中发起攻击。
从司马昭的整体布局来看,他这次显然是下定决心,要一举打败蜀汉。然而,蜀汉方面的反应却显得颇为迟钝。姜维收到司马昭即将伐蜀的消息后,立刻向刘禅递交了一封书信,详细阐述了司马昭的进攻计划,并提醒刘禅加强防御准备。然而,刘禅并未重视姜维的警告,反而听信了宦官黄皓的谗言,对军事防御毫不在意,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应对。
当时,姜维不得不暂时在沓中屯田,以躲避黄皓的迫害。作为蜀汉的大将军,姜维不得不在这样一个荒僻的地方度过时光,这从侧面反映了蜀汉朝廷的极度腐败和无能。刘禅在此时的懒散无为,显然负有主要责任。
展开剩余79%由于蜀汉朝廷未采取有效的军事措施,且汉中地区的蒋舒投降了钟会,导致汉中迅速沦陷。姜维随即撤回大军,与廖化等将领一同驻守剑阁。剑阁地处川蜀的咽喉之地,是唯一能阻挡敌军入川的天然屏障。只要守住剑阁,钟会的大军就无法继续前进。然而,尽管钟会势如破竹,但面对姜维的顽强抵抗,依然陷入了僵持。数十日的对峙后,钟会决定暂时退兵。但在这关键时刻,邓艾却采取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策略。
邓艾的高明之处在于,他率领少量兵力秘密渡过阴平。阴平小道可以绕过剑阁,直接威胁到成都的心脏。虽然阴平道路险恶,行走艰难,但邓艾凭借精锐的部队成功突破了重重障碍,进入敌后,意图出其不意,一举扭转战局。
邓艾深知,如果他成功突破阴平,并顺利抵达涪县,那就可以直接威胁蜀汉的腹地。在他看来,这一举动若能成功,姜维即便有所准备也无力回天。因此,邓艾和钟会商议后,迅速从景谷道东向而行,经过艰苦的跋涉,终于到达剑阁南约200里处。
阴平的路径险恶无比,邓艾不仅要指挥大军攀爬陡峭的山道,还要开凿山路。面对险峻的地形,邓艾和部队经历了艰辛的考验,最终穿越了700多里的无人区。经历了漫长的跋涉,邓艾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江油关。
江油关是刘备当年所修建的防线,主要是为了防止曹魏的南下进攻。若此地发生任何异常,关口守将会及时通知蜀汉,以便作出相应的军事部署。此时,邓艾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,若不能快速拿下江油关,之前的艰苦跋涉便成了徒劳。于是,邓艾下定决心,要突破江油关,为即将到来的涪县之战铺路。
然而,就在邓艾准备展开进攻之际,意外发生了。江油关守将马邈几乎没有抵抗,便直接投降了邓艾。这一举动令所有人大跌眼镜,《三国志·邓艾传》明确记载:“先登至江油,蜀守将马邈降。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、列陈待艾。”从这段史料来看,马邈几乎没有进行任何防御。
从当时的情势来看,邓艾一行已是疲兵,江油关的兵力有限,按理说,只要稳住不开城门,马邈完全可以将邓艾的进攻挡在关外。就像当年霍峻和郝昭一样,即使面对压倒性敌军,他们依旧能稳守城池。而此时的马邈,面对的是一支疲惫不堪的部队。即便没有任何准备,他也应该能轻松抵御邓艾的进攻。
那么,为什么马邈会选择不战而降呢?是否与他和马超之间的关系有密切关系?如果他能守住江油关,蜀汉或许就能挡住魏军的进攻,姜维和诸葛瞻也不至于白白牺牲。
原来,马邈确实与马超有一定的关系。马邈是马超族弟马岱的孙子。马超临终时曾向刘备请求照顾马岱,刘备当时答应了这一请求。马岱在蜀汉的待遇也很特殊,他跟随诸葛亮参与北伐,最终成为魏延的刽子手。马岱在蜀汉的生活也异常低调,几乎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。
而马邈作为马岱的孙子,凭借家族背景,顺利获得了江油关守将的位置。江油关的职位在当时来看,似乎更像是一个闲职。守关的任务并不重,大多数时间只是坐享其成。因此,马邈能够轻松进入这个职位,显然与他的家族背景和人脉有着密切关系。
对于马邈为何不战而降,一方面是因为他缺乏战斗的勇气和能力,另一方面,也可能是因为他心中有所顾虑,毕竟他的祖辈在蜀汉的特殊地位,使他在蜀汉朝廷内有着不可忽视的背景。因此,马邈最终选择了不战而降,甚至没有发一枪一炮,便让江油关的守将投降。
这场投降事件,也许正是蜀汉败亡的转折点之一。如果当时马邈能够坚守江油关,局势可能会大有不同,蜀汉或许能够避免被钟会和邓艾联手击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
